性理大全書卷之二十三

律呂新書二 律呂證辨

候氣第九

後漢志、候氣之法、爲室三重、戸閉塗釁必周密、布緹縵室中、以木爲按(*)、毎律各一、内庳外高、從其方位、加律其上、以葭莩灰抑其内端、按暦(*)而候之。氣至者灰去、其爲氣所動者其灰散、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。

隋志、後齊神武霸府田曹參軍信都芳、深有巧思、能以管候氣、仰觀雲色。嘗與人對語、即指天曰、孟春之氣至矣。人往驗管、而飛灰已應(*)。毎月所候、言皆無爽。又爲輪扇二十四、埋地中、以測二十四氣。毎一氣感、則一扇自動、他扇自住、與管灰相應、若符契焉。開皇九年平陳後、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、于普明等、以候節氣。依古、於三重密室之内、以木爲按(*)、十有二具。毎取律呂之管、隨十二辰位、置于按上(*)、而以土埋之、上平於地。中實葭莩之灰、以輕緹素覆律口。毎其月氣至、與律冥符、則灰飛衝素、散出于外。而氣應有早晩、灰飛有多少。或初入月其氣即應、或至中下旬間、氣始應者。或灰飛出、三五夜而盡、或終月、纔飛少許者。高祖異之、以問牛弘。牛弘對曰、灰飛半出爲和氣吹、灰全出爲猛氣吹、灰不能出爲衰氣吹。和氣應者其政平、猛氣應者其臣縱、衰氣應者其君暴。高祖駮之曰、臣縱君暴、其政不平、非日別而月異也。今十二月、於一歳之内、應用不同、安得暴君縱臣、若斯之甚也。弘不能對。令爽等草定其法。爽因稽諸故實、以著于篇、名曰律譜。其略云、漢興、蒼定律、乃推五勝之法、以爲水徳。寔因戰國官失其守、後秦滅學、其道浸微、蒼補綴之、未獲詳究。及孝武創制、乃置協律之官、用李延年以爲都尉、頗解新聲變曲、未達音律之源。至于元帝、自曉音律、郎官京房、亦達其妙。於後劉歆典領奏、著其始末、理漸研精。班氏漢志、盡歆所出也。司馬彪志、並房所出也。至于後漢、尺度稍長。魏代杜夔、亦制律呂、以之候氣、灰悉不飛。晉光祿大夫荀勗、得古銅管、校夔所制、長古四分。方知不調、事由其誤。乃依周禮、更造古尺、用之定管、聲韻始調。左晉之後、漸又訛謬。至梁武帝時、猶有汲冢玉律、宋蒼梧時、鑽爲横吹、然其長短厚薄、大體具存。臣先人栖誠、學筭(*)祖暅、問律於何承天。沈研三紀、頗達其妙。後爲太常丞、典司樂職、乃取玉管及宋太史尺、並以聞奏。詔付大匠、依樣制管。自斯以後、律又飛灰。侯景之亂、臣兄喜、於太樂得之。後陳宣帝詣荊州爲質、俄遇梁元帝敗、喜沒於周。適欲上聞、陳武帝立、遂以十二管衍爲六十律、私候氣序、並有徴應。至太建、乃與均鐘器合。

(*)、律者陽氣之動、陽聲之始、必聲和氣應、然後可以見天地之心。今不此之先、而乃區區於黍之縱橫、古錢之大小、其亦難矣。然非精於暦數(*)、則氣節亦未易正也。

考異

爲按
四庫樂類本、作「爲案」。
按暦
四庫樂類本、作「案歴」。
已應
萬暦本、四庫樂類本、作「以應」。
爲按
四庫樂類本、作「爲案」。
按上
四庫樂類本、作「案上」。
學筭
四庫樂類本、作「學算」。
四庫樂類本、作「案」。
暦數
四庫樂類本、作「律數」。